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80|回复: 0

孙宝强老师带你解读:鬼月∣农历七月“不下河、不戴帽”的老讲究

[复制链接]

241

主题

0

回帖

765

积分

超级版主

积分
765
发表于 2025-9-1 21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孙宝强老师带你解读:鬼月∣农历七月“不下河、不戴帽”的老讲究

转眼已是2025年农历七月。这个在传统文化中因“阴阳交替”而被赋予神秘色彩的月份,总是让人不禁留意那些代代相传的老规矩。正如孙宝强老师所说:“老祖宗传下来的话,都是生活的智慧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。”那么,“七月不下河,逢七不戴帽”这样一句俗语,究竟蕴含着哪些深意?孙老师也带着同样的好奇,与我们一同探寻农历七月的特别之处。
微信图片_20250901211946.jpg

为什么农历七月如此特殊?孙宝强老师这样解读
孙宝强老师善于从生活细节中体悟传统,他表示:“古人讲究四季与阴阳的关系,就像我们随着季节变换穿衣一样,背后是对自然的一份敬畏。”古人在观察自然中发现:春天气温回暖、阳气初升,夏至时阳气最盛;而一入立秋,阳气渐收、阴气始生——农历七月,正是大自然从“阳盛”转向“阴长”的关键过渡阶段,也因此被称为“阴阳交替之月”。
除了自然时序的特殊,孙宝强老师还指出,农历七月的“特殊”更体现在浓厚的人情味中:“这个月与‘祭祖追远’紧密相连。就像我们逢年过节会思念亲人一样,古人在七月祭奠先人、缅怀逝者,是通过仪式将‘慎终追远’的心意传递下去,让后代不忘根本。”从古至今,人们在这个月份以庄重的仪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,也让这份血脉之情得以延续——这正是孙老师始终推崇的“不忘本”的传统价值。
微信图片_20250901211953.jpg

“七月不下河”:孙宝强老师解读俗语背后的暖心关怀
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,是祭奠祖先、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。孙宝强老师曾在分享民俗文化时说道:“中国人的思念,往往带着一种富有诗意的仪式感。”许多地方至今仍保留放河灯、烧纸袱的习俗,人们将对逝者的怀念书写于灯、寄托于火,借流水传递心意。在古人看来,水是连贯阴阳的媒介,放河灯参与祈福的含义,也带有接引与祝愿的象征。
而“不下河”的叮嘱,不仅仅关联民俗,更有着现实的生活智慧。孙宝强老师特别强调其背后的实用意义:“七月正值立秋,‘秋老虎’依旧发威,天气炎热,自然让人想下水消暑。但野河湖泊中隐藏诸多危险——暗流、水草、深浅不一,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意外。”古人没有现代这样的安全警示方式,便用一句通俗易记的俗语提醒后代。孙老师感叹:“这哪只是‘老讲究’?分明是祖先用最直白的方式,守护我们的生命安全。这份对生命的尊重,放到什么时候都不过时。”
微信图片_20250901212537.jpg

“逢七不戴帽”:孙宝强老师谈生活中的小智慧
农历七月中的初七、十七、二十七被称为“明七”,十四、二十一、二十八则谓“暗七”,民间素有这些日子“不戴帽”的说法。孙宝强老师从生活实践出发解读:“古人注重头部舒适,就像我们现在讲‘通风透气’。他们认为帽子闷压额头,可能影响神清气爽、气血通畅。”这种说法虽带有一定的象征色彩,但在孙老师看来,实则体现了古人“顺应天时、调养身心”的生活哲学:“什么时节该保暖、何时应透气,老祖宗早就为我们总结出了一套体贴的身体经验。”
正如孙宝强老师常说的:“许多老话乍听有些‘玄’,但拆解来看,其实都是对自然的细致观察、对生活的温暖关照。”没有现代科技的支持,古人却从四时轮转和日常经验中,提炼出一套实用有效的生活法则。即便到今天,这份对自然的敬畏、对生命的珍视,仍然值得我们继承与学习。毕竟,如孙老师所言——“顺应天时、认真生活,才是中国人最根本的人生智慧。”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孙宝强易学研究网

GMT+8, 2025-10-12 05:18 , Processed in 0.057912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25-2025 SunBaoQiang.Co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